主页 > 收藏 > 艺术观察 >

官印“升”机渐露

时间:2010-10-06 14:07    来源:未知

  上月,一方康熙皇帝用过的玉玺在法国图卢兹举行的拍卖会上拍出了470万欧元的高价,一举创下了印章类拍品的世界纪录。这方玉玺的起拍价仅为30万欧元,算上佣金,最终的成交价格高达560万欧元。而在5年前的北京华辰举春拍上,同是康熙帝御用的碧玉玺仅拍出660万元人民币,在当时还刷新了单枚皇家印章拍卖的最高纪录。

  皇室御用印章存世量少,大多又藏于博物馆中,所以流入拍场之后的迅速升值本就可期,但对许多藏家来说,这样的机会毕竟过于稀少。印章因材质、用途等不同,可分的种类极多,其中又以“官印”较受藏家欢迎,但由于近些年人们对印章材质、篆刻名家的追逐,使得以铜质为主的官印成了印章中的“价格洼地”,有着较好的升值潜力。

  我国正式而完备的官印制度始于汉代,官印包括皇帝的御宝、玉玺和金宝、各级朝官官印、地方行政官印、各级机构品官官员之印和军事机构军官官印等,在材质、形制大小方面,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,如天子之印独称玺,有金玉两种,其他印不能用玉,这一制度几乎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之终。而官员印章则以铜印最为普遍,因其质地紧密、具有延展性、易于保存等特性,一直为官府所用。一般的官吏及公文的往返使用的官防,常为铜章。两汉时期就有明确官文确定铜印的铸行,隋唐之后,官私印章基本都为铜质,到明中期石章风行后,铜章才渐被弃置。因此金石篆刻家齐治源认为:“战国至元明印章,大都从历史意义和考古意义上来评价它的价值;明清以后的印章,大都从艺术水准、是否为名家所制和印石上来评价它的价值。”

  近两年来印章的拍场表现大抵印证了这一看法。明清以来文人名家的印章较为火爆,而各类极具赏玩研究价值的铜官印却还养在深闺:不久前西泠印社200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,一枚田黄冻双凤钮闲章以431万元成交;去年匡时春拍推出的“大匠之门”——齐白石书画篆刻专场中,白石老人为陆质雅所治的70多方印章均以高价成交,创下了100%的成交率,其中王安石六言绝句双面印拍得120万元的高价。同样在去年初的西泠印社篆刻专场中,方介堪为张大千刻的“潇湘书楼”印也拍出了99万元。而至今为止,国内尚未有一家拍卖公司推出专门的官印专场,仅在今年的嘉德春拍铜镜专场中,增加了铜印的专题拍卖,不过,就是这一场专题拍卖,让藏家看到了市场对铜印身价的重新定位,一枚8万元起拍的统军千户之印,成交价达到了31.36万元;另外一枚魏晋时期的奉车都尉鎏金青铜玺印,估价5万至8万元,成交价则达到了19.04万元。奉车都尉是一种官名,自汉武帝设立之后,到宋代废弃,这枚铜印无疑是当时历史的一段记载。

  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,玉玺、金银印的身价都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上扬,这对于铜印价格的拉动无疑是显而易见的。铜印目前的交易主要还集中在古玩市场及藏家们的个人收藏,价格相对较低,一枚品相完好的官印,有时甚至以几百元就能购得,未来的升值空间可期。尤其是铜印除了赏玩之后,还兼具实用价值,在个人藏书、信笺等物品上盖上有着古代官职的印文,既文雅又独具个人特色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铜印身价的与日俱增,赝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。由于铜本身的价格不如金银,因此造假成本比较低,加上拍卖价格比较高,因此巨大的利益驱使了造假者纷纷出手。目前收藏市场上的铜印赝品,绝大多数是翻砂浇铸的粗劣之作,印钮两侧的标记文字也是浇铸成形的,文字不清或似是而非。藏家们可以记住一条简单的辨识方法:通过手剥来判别印章的包浆之下是否为黄铜。

关于我们  |  版权声明  |  联系我们  |  广告服务   |  内容投稿  |  网站地图  |  友情链接
Copyright©2008-2011 www.VogueChinese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风尚网 [ 蜀ICP备08109843号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