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乐活 > 风尚热点 >

争妍斗艳 BMW 523i / M.Benz E200K再战一回

时间:2010-10-09 01:04    来源:未知

图/王泽玮 两部车自80年代以来便一直是死对头,且彼此的产品性格与特点在二十多年的过程中来几乎没变过,E-Class沉稳、优雅,五系列则擅长运动风格与驾驶乐趣,彼此性格回异却始终被放在一起比较并乐此不疲。此次藉由小改款五系列推出的机会,让两位敌手再次碰头,汽油入门级距的523i直六2.5升引擎对上E200K的1.8升直四机械增压,让人玩味再三。

首度改款的新五系列在内装部分的修改,包括重新设计的车内控制旋钮及线传换挡系统。


长期以来,M.Benz在双B之间的竞赛一直占有优势,但BMW自2002年新七系列后展开的一连串革新作为,促使该品牌的销售成绩逐年扶摇直上,于2005年首度超越对手,2006年再次蝉联德系高级品牌销售龙头宝座;而从今年1~4月的成绩表现来看,BMW仍居于上风。从引擎的输出功率及原厂性能数据来看,523i与E200K有着旗鼓相当的实力。优雅、柔顺的设计手法与大量胡桃木饰板,让E200K保有M.Benz一贯的传统风格。 据摩根史坦利(MorganStanley)分析师AdamJonas于今年五月发表的报告显示,BMW在2007年的销售成绩将再度成长并领先M.Benz,而2008年才是M.Benz反攻的最佳时机。藉由新C-Class上市后的年度销售数字,加上大改款E-Class与小型SUVGLK的陆续推出,双B将在明年进行一场销售殊死战。

523i配置Dakota皮革包覆的高质感座椅,腰部两侧的身体支撑性极为稳定且皮革作工细腻。

从上述市场分析可看出BMW近两年的强势表现,三系列向来是该厂的主力车款,而五系列过去始终落于E-Class之后,但2004年底上场的大改款新五却扭转此一态势。其创新的前卫造型与鹰眼头灯,让人一眼难以忘怀,加上i-Drive整合控制接口及传承多年的精湛操控与强劲动力,为新五系列带来强大竞争力。而现行E-Class(W211)发表于2002年底,推出时程较新五系列(E60)早了整整一年,因此当BMW将新七系列许多革新配备加诸于新五系列时,M.Benz顿时陷入了苦战。

E200K同样采跑车化座椅配置,其皮革还使用白色车缝线以突显其设计感。 此次小改款新五系列仍延续其独特的运动化造型,改款主要重点放在动力、内装与行车质量的提升上。光从外表很难看出新五系列的变革所在,因为只有前后保杆经过修改,一旦坐进车内即可明显察觉新型开关与控制旋钮带来的转变。其内装触感、质感已有大幅改善,而既有的2.5升镁铝合金直六引擎在搭配全新数字线传文件位控制系统后,整体行车质量达到更高的水平演出,但这是否意谓E200K毫无胜算?那可不!

藉由长达2888mm的长轴距设定,523i后座具备优异的腿部与头部空间。E200K后座舒适性亦有高水平演出,但中央扶手的体积较不如523i。小改款新523i调整产品属性,以16吋胎强化行车舒适性。

为因应对手的强势进逼,M.Benz去年趁小改款车型上场的机会,大幅调整国内贩卖车型的配备等级,甚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将18吋跑胎列为全车系标配,强化视觉与跑车的动感印象。而入门款E200K更以1.8升小排气量榨出惊人的184匹马力,经济与动力兼具的整体表现完全不下于直六引擎的523i。

经过重新调较后,E200K这具1.8升机械增压引擎可输出184匹马力,性能直逼2.5升的523i。采镁铝合金制作的这具2.5升引擎可输出190匹马力,运转精致度堪称直六引擎代表作。动力输出顺畅、油门踏感轻柔是523i给人印象最深之处,其0~100km/h加速实测为9.44秒。这具直四1.8升机械增压引擎已成为M.Benz入门级距主力,工作效率极高。E200K的排气量虽小且油门踏感较重,但实际加速表现完全不逊于对手,0~100km/h加速实测为9.53秒。 这具1.8升机械增压引擎经多年发展后,此次小幅修改展现更成熟的性能表现。藉由工作效率更高的引擎监理系统、新型活塞与机械增压器,马力输出大幅提升12.5%而爆发难以想象的184hp/5900rpm最大马力,峰值扭力更从24.5kgm提高至25.5kgm,并在3500~4000rpm间持续涌现。再配合三种模式选项的Touchshift五速手自排,使原厂0~100km/h加速成绩仅需9.4秒,极速达到227km/h。

相较于E200K,523i这具2.5升镁铝直六引擎并未进行任何更动,仍为Bi-VANOS及Valvetronic的组合,拥有190匹马力及23.5kgm的扭力输出。这两部车的动力与车重均在伯仲之间,E200K的184匹马力输出虽小于对手的190匹,但25.5kgm的扭力值仍保有胜算,面对0~100km/h加速实测以9.53秒成绩完成冲刺,仅以0.09秒的差距落于523i之后。由此可看出E200K排气量虽小,但加速表现完全不逊于对手的2.5升直六引擎,假设E200K如换上六档变速箱,说不定还能改写加速实测的最终结果。但在运转质量与实际的行车表现上,论高转速的平顺度或噪音抑制,BMW直六引擎展现的精致度仍明显胜过直四机械增压一筹。

就整体表现来看,523i藉较大的排气量而带来充沛动能,加速顺畅且悬吊舒适,较软的避震器及225/55/16轮胎,在行经颠簸路面时已让震动感与噪音得到有效吸收,却也削弱高速过弯的稳定性,操控的协调表现反而不如对手。而E200K则有低速扭力不足的问题,须经常重踩油门才能作出符合驾驶需求的速度,不过舒适性、路面噪音与震动抑制方面则依然有着M.Benz一贯的高水平演出,且18吋跑胎在操控方面亦作出极大贡献,稳定性高过523i。从上述表现与测试成绩可看出,轮胎规格对行车特性所造成的影响。就动力与操控的综合表现评判,新523i高速稳定性虽受16吋胎所牵制,但藉由直六引擎的优质演出而险胜对手。E200K大手笔将18吋跑胎列为标配,大幅强化外观与操控的性能表现。

在市区低速游走,两部车皆显得从容、优雅并展现高水平的隔音质量,即便E200K车内缺少整合式控制接口,但突出的音响质量、优雅的弧形中控台设计与大量胡桃木饰板,一上车心情便完全放松。此外,柔软后座椅与恰当的背部支撑角度,展现极佳的乘坐舒适性,再加上设定精良的悬吊系统,让人坐进车内即舍不得下车,而长轴距亦带来充裕的腿部及头部空间。

新523i的空间表现也在水平之上,并因配置i-Drive接口而展现强大吸引力。摩登的多层次中控台设计自成一格,其主控旋扭与液晶屏幕让各项功能的控制与操作更为清晰、便利,并将多项行车信息及娱乐功能整合为一,且具备数字电视与DVD视听功能的升级潜力。而车内真皮座椅亦采用高档Dakota皮革所包覆,配备等级与丰富度均对E200K造成极大压力。

从产品性格与质感的角度切入,523i的运动化造型及鹰眼头灯虽与E200K的传统风格壁垒分明,但如从配备、功能性与乘坐舒适性加以衡量,彼此各有长处。E200K的乘坐舒适性或配备数量皆在水平之上,精致度亦保有其一贯表现,在舒适之外还保有沉稳驾驭感,让它显得低调、内敛且面面俱到。而523i藉由i-Drive接口与线传排文件杆营造前卫印象,成功塑造浓郁的科技感,重新设定的悬吊在此也兼顾了舒适的乘坐表现。

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523i,这部四门房车均具备轮廓分明的动感线条,车内各项配备与功能操作均非常容易上手,其直六引擎展现顺畅的动力输出与高水平的工作效率,油门踏感轻柔且反应直接,而设定良好的悬吊系统更提供轻松、愉悦的驾驭环境。即便其外表没有E200K那般足以向众人炫耀的18吋铝圈,但藉由均衡的整体表现,让它依旧成为此次双B之争的优胜者。



OurChoice-BMW523i直六引擎、i-Drive接口是关键 要在523i与E200K之间作选择实在很难,而我们最后把票投给了523i。无论动力或操控反应皆让人轻易感受其非凡的驾乘乐趣,加上i-Drive系统的独特机能性设计与丰富配备,鹰眼头灯及动感外型亦具备强烈的个人风格,实在非常吸引人。其实E200K的表现也非常称职,1.8升机械增压引擎在1.6吨车重的负荷下能有此表现已相当突出,且温文儒雅的性格及柔顺线条的魅力不下于新五系列,但小排气量引擎低速扭力不足的罩门,让523i甩脱E200K的纠缠。车型名称BMW523iM.BenzE200K
引擎型式L6DOHC24VL4DOHC16V+机械增压
排气量2497c.c.1796c.c.
缸径×冲程78.8×82.0mm82.0×85.0mm
压缩比11.0:18.5:1
最大马力190hp/5900rpm184hp/5500rpm
最大扭力23.5kgm/3250rpm25.5kgm/3500~4000rpm
悬吊系统前麦花臣、后多连杆前四连杆、后多连杆
电子辅助DSC/DTCESP/ASR
轮胎规格225/55/16前245/40/18、后265/35/18
传动方式FRFR
变速系统六速手自排五速手自排
GearRatioRatio
1st4.1713.950
2nd2.2402.420
3rd1.5211.490
4th1.1431.000
5th0.8670.830
6th0.691--
终传比3.7303.150
煞车系统前324mm/后320mm碟盘前330mm/后300mm碟盘
长/宽/高4841/1846/1468mm4856/1822/1483mm
轴距2888mm2854mm
轮距前1558/后1581mm前1577/后1570mm
车重1600kg1580kg
0~100km/h9.44秒9.53秒
极速233km/h227km/h
售价(万元)NT$250NT$249

关于我们  |  版权声明  |  联系我们  |  广告服务   |  内容投稿  |  网站地图  |  友情链接
Copyright©2008-2011 www.VogueChinese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风尚网 [ 蜀ICP备08109843号 ]